KAOE科義巡檢機器人:冶金鋼鐵企業管道除塵解決方案
一、項目概況
1.1 行業背景
鋼鐵冶金行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,其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粉塵、煙氣,需通過除塵管道系統進行收集處理。除塵管道作為鋼鐵企業環保與生產穩定的關鍵設施,長期處于高溫、高粉塵、腐蝕性環境中,易出現積灰堵塞、銹蝕穿孔、泄漏等問題。若未能及時發現,不僅會導致除塵效率下降、環保排放超標,還可能引發管道坍塌、煤氣泄漏等安全事故,嚴重威脅生產安全與人員健康。
傳統人工巡檢方式在除塵管道場景中面臨諸多挑戰:管道內空間狹窄、積灰分布不均,人員進入易發生墜落、窒息風險;部分管道存在煤氣殘留、重金屬粉塵,直接危害巡檢人員健康;人工記錄依賴紙質單據,數據準確性與追溯性差,漏檢、錯檢率高;有限空間內圖像視頻取證困難,難以留存故障證據。
隨著工業智能化升級,機器人替代人工巡檢成為必然趨勢。智能巡檢機器人能適應惡劣管道環境,實現高效、精準、安全的巡檢,為鋼鐵企業除塵管道的穩定運行提供技術保障。
1.2 需求分析
(1)復雜環境適應需求
除塵管道內環境特殊:管徑差異大,部分管道存在 坡度分支、銹蝕凸起;積灰厚度不均,部分區域形成松軟粉塵層;管道內壁可能有尖銳銹蝕物。傳統輪式設備易打滑、卡滯,需機器人具備強越障能力及抗銹蝕性能。
(2)設備安全監測需求
管道需重點監測的隱患包括:積灰堵塞(影響風量與除塵效率)、銹蝕穿孔(可能導致氣體泄漏)、結構變形(引發墜落風險)。需機器人搭載高清攝像頭(圖像取證)、氣體傳感器(檢測 CO、O2 等),實時捕捉異常并記錄數據。
(3)通信與續航保障需求
管道為金屬密閉空間,信號屏蔽嚴重,且存在多分支、彎道,傳統無線通信易中斷。需定向天線 + 檢修口中繼方案,確保 50-100 米長直管道及彎道區域的信號覆蓋。同時,管道巡檢單次時長需匹配定修周期,要求機器人續航強勁,滿足長距離巡檢需求。
(4)操作便捷性需求
鋼鐵企業檢修節奏快,需機器人操作簡單(支持前進后退,禁止掉頭以避免卡滯),且數據記錄自動化(替代紙質單據),提升巡檢效率。
二、系統方案設計
2.1 系統架構
本系統以除塵管道智能巡檢機器人為核心,聯動檢測模塊、通信系統、供電系統及后臺管理系統,形成 “感知 - 傳輸 - 分析 - 決策” 的閉環體系。
巡檢機器人本體:作為執行核心,搭載驅動系統、控制系統、檢測模塊及通信模塊,實現管道內自主移動與數據采集。
檢測模塊:包括高防護攝像頭(拍照 / 錄像取證)、氣體傳感器(檢測有毒氣體與氧氣含量),實時采集管道環境與設備狀態數據。
通信系統:由定向天線單元、檢修口中繼天線(解決彎道 / 分支信號衰減)及地面交換機箱組成,保障機器人與后臺的穩定數據傳輸。
供電系統:采用高性能鋰電池+ 備用充電套裝,確保機器人持續作業,支持快速更換電池以匹配檢修周期。
后臺管理系統:含任務調度平臺與現場觀察終端,實現巡檢任務規劃、實時數據查看、歷史記錄追溯及異常預警。
三、系統主要功能
3.1 圖像采集與存儲
機器人搭載的攝像頭,在管道內昏暗環境下仍可清晰拍攝,實時記錄積灰厚度、管道銹蝕程度、結構變形等情況。支持重點區域取證與自動錄像(全程記錄),數據自動上傳至后臺,替代人工紙質記錄,避免漏檢錯檢。
3.2 氣體檢測與預警
傳感器實時監測管道內氣體濃度:當 CO 濃度超標或 O2 含量過低時,機器人立即啟動聲光報警,并將位置與濃度數據傳輸至后臺,后臺通過終端彈窗提醒工作人員,避免人員進入危險區域。
3.3 自主移動與越障
機器人適應管道內松軟積灰;驅動系統支持前進 / 后退(禁止掉頭以防止卡滯),可跨越障礙(如管道接口凸起),攀爬≤30 度斜坡(部分傾斜管道),確保在復雜管道環境中穩定移動。
3.4 通信保障功能
通過定向天線 + 檢修口中繼的組合方案,解決金屬管道信號屏蔽問題:長直管道內信號覆蓋穩定,彎道 / 分支處信號無死角,確保圖像、視頻及傳感器數據實時傳輸至后臺,降低延遲。
四、項目實施方案
4.1 場地準備
管道清理:巡檢前清除大塊積灰、雜物,避免機器人卡滯。
檢修口檢查:確保檢修口無堵塞、邊緣平整,便于機器人進出;檢修口周邊預留操作空間,方便工作人員放置設備。
通信與電源準備:在檢修口安裝定向天線的位置預留電源接口;測試管道內信號衰減情況,確定天線安裝點。
4.2 設備安裝與調試
機器人安裝:將攝像頭、氣體傳感器固定于機器人本體,調試驅動系統(測試越障、爬坡性能)。
通信調試:布置定向天線與中繼天線,測試長直管道及彎道處的信號強度,確保數據傳輸無中斷。
傳感器校準:用標準氣體校準 CO/O2 傳感器,確保檢測誤差≤±5%;校準攝像頭焦距,保證圖像清晰。
聯動測試:模擬管道巡檢場景,驗證機器人移動、數據采集、后臺顯示的聯動效果,確保異常時(如 CO 超標)預警準確。
4.3 系統配置與培訓
后臺配置:在任務調度平臺錄入管道參數,設置巡檢路線、頻次及預警閾值。
人員培訓:對操作工人進行培訓,內容包括:機器人放入 / 取出檢修口的操作規范、后臺數據查看方法、異常情況應急處理(如機器人卡滯時的救援流程)。
五、效益分析
5.1 直接效益
降低人工成本:傳統人工巡檢單條管道需 2 人配合,耗時 2 小時;機器人單次巡檢僅需 1 人操作,耗時縮短至 40 分鐘,年節省人工成本約 150 萬元。
減少設備維修成本:通過提前發現積灰堵塞(避免風機過載損壞)、銹蝕穿孔(避免煤氣泄漏維修),設備故障率降低 40%,年節省費用約 80 萬元。
提高巡檢效率:機器人單日可完成 5 條管道巡檢(傳統人工僅 2 條),且數據自動記錄,漏檢率從 15% 降至 3%,提升生產連續性。
5.2 間接效益
提升安全水平:徹底避免人員進入高風險管道(有毒氣體、墜落隱患),減少安全事故發生率,保障員工健康。
助力智能化轉型:巡檢數據數字化存儲,通過分析積灰、銹蝕趨勢,優化管道維護計劃(如制定針對性清灰周期),推動鋼鐵企業設備管理向 “預測性維護” 升級。
符合環保要求:及時發現除塵管道泄漏,避免粉塵超標排放,助力企業滿足環保法規,減少罰款風險。